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发布日期:2024-01-17

为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引导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奋斗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9月13日,中唐思政研究院开展的红色情景剧本沙盘进校园活动走进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当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剧本杀”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跨时空对话”,引领青年深情回顾革命先烈的奋斗历史。

本次活动的剧本为《抗日保卫战》,故事围绕着抗战时期,山西一个名为朔县的小县城面对兵临城下是战是降而展开。随着剧本的一页页翻开,同学们们化身为县长、商会会长、团长、校长等人物,在国家危亡之际,苦苦挣扎、艰难追寻中,增强了民族意识。

通过剧情演绎,同学们从“旁观者”变为“局内人”,躬身见证光辉历史,重返峥嵘岁月。



这场沉浸式的红色情景剧本沙盘,让同学们感慨颇深,体会到战争年代先辈们的付出,是多么伟大和艰辛,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我是白玉英,是朔县县长夫人,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也许最开始我把家庭放在了第一位,一心想着求和保家,但是在游历了南柯一梦后我渐渐明白,我的丈夫不只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县长,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英勇无畏的大英雄,我的父亲也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软弱局长而是一个不善言辞爱子心切的伟大的父亲,我的妹妹也不只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妹妹而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好女孩。尽管最后的结局是残阳如血,但是我们的国家总该有一些人站出来,也总会有一些人值得我们牺牲所有去保护。中国至暗时刻,没有那个人,要不要做那个人”。是的,此后如若没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我被李宛音身上交织的复杂情感所吸引,剧本细腻的刻画让这个人物变得很真实,完全可以共情到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身上是何种背负。最后一幕李宛音在内心恨不得成为菩萨的嘶吼,和邵团最后的诀别,教堂里的“我愿意”都让我感到震撼。李宛音走了一条理想主义者的道路,注定会是一身泥泞,但是她们从泥泞中走来,带来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我演绎的是骑兵团团长邵平章,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军人角色。他们有民族骨气,也有胆识和专业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在一个无奈的大环境中,这些人也只能接受无奈的命运。可是一旦有了机会跳出命运的约束,他们是会义无反顾地去履行军人责任的。剧中人物命运与时代大背景相交织,抗日的不易、生命的脆弱在剧本演绎中尽数体现,通过沉浸式剧本体验模式,我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感的“隔空对话”和“头脑风暴”,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器”,体会剧本中人物背后的那段历史岁月,感受国之大爱,感受亲情温暖,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民族的强大。



收获颇多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政治课更加让我意识到那个年代的“身不由己”,中国至暗时刻,没有那个人,要不要做那个人,降可以保一时安稳,百姓性命无忧,要不要降,这些问题自始至终鞭拷着我的内心,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与每个血肉英雄的难言之隐揭开,答案自现,无国何以为家,有国才有家!


本次活动以年轻人所喜爱的“剧本杀”为载体,融合红色元素,体现了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岁月为证,奋斗不止,相信同学们也将继续拾取先辈传承的奋斗精神与美好品质,在新时代中继续做梦想的筑造者,为更美好的世界赓续奋斗!


返回顶部